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具體實踐。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發展現代化都市圈,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水平,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全省抓改革創新促高質量發展大會把“深化濟青都市圈協同聯動改革”列為10項重點改革任務之一。為什么要重視都市圈的培育建設?濟青都市圈在全國都市圈建設中處于什么方位?山東該如何進一步推進濟青都市圈發展?
為何要大力發展都市圈
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看,產業和生產要素向都市圈集聚的趨勢明顯,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有利于因勢利導優化區域發展的空間格局、提高國家資源配置的整體效益。當前,我國城鎮化仍處于快速發展區間,然而受人口總量增長放緩、區域經濟增長動力轉變等因素影響,人口、資本等生產要素和產業將更加顯著地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更完備、發展確定性更強的區域集中。都市圈依托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產業發展生態更為健全,就業多樣性和靈活性更強,創新資源更為豐富,無疑將成為更具吸引力的承載空間。
從應對國內外各種壓力和挑戰的現實需求看,都市圈的增長極地位突出、但也存在不少短板,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有利于進一步釋放內部增長潛能、更好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國內外都市圈均為區域乃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發動機”,在當前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地緣沖突和經貿摩擦風險加劇、內需不振等問題相互交織的整體形勢下,推動都市圈現代化發展,不僅有助于發揮綜合競爭優勢、培育更多新興增長點,也有利于增強其輻射帶動能力、推動形成區域健康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同時,我國都市圈建設還存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程度有待加強、內部發展不充分不均衡特征還比較明顯、生態環境和公共服務供給質量還不夠高等各類問題,這又為進一步擴大有效投資提供了承載空間。
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要求看,都市圈空間范圍大小適中,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有利于推進各類政策的統籌銜接、形成更具示范推廣價值的體制機制創新經驗。國內批復的都市圈規劃面積多數在2萬平方公里左右,與動輒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城市群相比,建設范圍更為聚焦,可以更好確保相關制度創新和政策供給的針對性與操作性;而與單一中心城市相比,都市圈建設又能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充分探索跨區域、跨層級的一體化協同發展機制,強化城市協同發展的集群效應。尤其是都市圈經濟社會發展活躍,對制度和政策創新的需求更加強烈,深化跨區域的現代化都市圈建設,顯然有助于更好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為區域協調發展注入更多改革動力。
各地都市圈建設實踐有何特點
自2021年蘇皖兩省聯合印發《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至今年3月河北省出臺《石家莊都市圈發展規劃》,國內已先后啟動17個獲國家發展改革委復函的都市圈建設。山東是除廣東外第二個擁有“雙都市圈”的省份。
面向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戰略和新要求,各相關地區均把都市圈建設置于戰略優先位置,從基礎設施一體化、城市間產業分工協作、統一開放市場建設、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共保共治等角度,積極推動都市圈同城化發展。比如,南京都市圈按照共同建設、共同招商、共同運營、共享發展思路,組建滁州南浦合作開發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南譙浦口產業合作園區”;長株潭都市圈布局6條融城干道,深入實施半小時交通圈建設;成都都市圈共同推進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打造都市圈“生態綠心”;深圳都市圈通過強化深港協同與飛地經濟發展,構建“研發+制造+配套”的一體化協作鏈條等。實踐證明,都市圈以其廣闊的投資潛力、旺盛的消費需求、完備的支撐功能,正加速成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區。
當然,受不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等因素影響,各都市圈除在國家戰略布局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角色不同外,其整體推進模式也存在一定差異。
總體而言,17個都市圈中廣州、深圳、南京、杭州等都市圈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總體較高,與周邊區域的協同聯動程度更深,中心城市外溢效應更加明顯,這使得它們的建設路徑表現為圈內、圈外統籌推進的一體化特征,需要化解的矛盾更多集中在如何推動都市圈產業發展和科創功能高端化、基礎設施一體化運營管理等領域。而鄭州、西安、武漢、成都等都市圈的中心城市規模效應明顯、首位度較高,其建設任務更加側重于中心城市功能的有序疏解、化解突出的虹吸效應等方面。而濟南、青島、福州、石家莊、合肥等都市圈中心城市集聚力和帶動力還相對不高,其對如何提升中心城市發展能級的訴求更加迫切。相比而言,長株潭、廈漳泉都市圈內主要城市則各具特色,需要更多考慮如何在相對均衡條件下,充分發揮各城市的差異化條件、形成優勢互補效應等。
此外,所處區域的不同也使它們形成明顯的動力機制差異。比如,對于濟南、青島、沈陽、西安、鄭州、石家莊等北方地區都市圈而言,受整體發展水平和北方地區的制度與文化特色等因素影響,它們更易于形成政府主導的推進格局。而對于武漢、成都、重慶、合肥、長株潭等內陸都市圈來說,由于它們在港口條件、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對外開放平臺等方面與東部沿海地區還存在一定差距,以對外開放為牽引、強化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的外部動力相對不足,未來需要在進一步加快內陸開放的同時,更加充分發揮其在中部、西部等經濟區域中的樞紐地位,提升城鎮化、消費升級等重大戰略對都市圈一體化的貢獻作用。
如何推進都市圈高質量發展
隨著濟南、青島都市圈相繼獲批,全省區域發展格局邁入歷史新階段,持續加大推進力度、創新推進路徑與體制機制成為當前山東省推進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
一是要突出市場主導。濟青都市圈相對廣深、成渝等都市圈協同聯動進程而言,空間距離相對較遠、中心城市發展能級和外溢效應還不夠強。但越是如此,越要注重遵循市場規律并按照市場化方式,通過組建市場化運營管理平臺、選擇確定性更強的先導領域、設計精準的引導政策等方式,充分調動多元主體的參與動力,防止出現政策空轉和投資浪費。在此方面,可參照江浙滬同比例出資、同股同權成立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新發展建設公司的經驗做法,設立都市圈協同發展基金或市場化運營平臺,支持跨區域重點合作項目建設。
二是要突出內外協同。在深入推進都市圈內部同城化發展、兩圈之間協同聯動體制機制建設的同時,要加強兩圈與濰坊、淄博等濟青沿線城鎮的深度協調,引導產業鏈共用環節向淄濰兩市集聚,加快供應鏈物流管理等服務平臺建設,促進濟青發展軸帶產業布局一體化。要依托山東自貿區濟青片區、上合示范區等對外開放平臺,加強管理體制機制協同創新,加快進出口“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等通關便利化改革,提升兩大都市圈在國際經貿合作中的樞紐功能。
三是要突出制度創新。圈內及毗鄰市要按照一個行政區的概念和思維,在企業經營資質認定、產品質量監管、專業技術人員執業能力水平評定等領域,探索建立政務數據交換共享平臺和信息共享機制,推動行政許可事項的受理條件、申請材料、辦理流程、認定標準等要素相統一,逐步實現同一事項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行政審批結果互認。要持續深化跨地區交通、旅游、商貿等市場消費的共同開發,積極推動生產要素交易、科技創新、人力資本等服務平臺建設和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集團化運行,充分釋放全省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四是要突出示范引領。比如,圍繞產業聯動發展,以產業鏈關聯配套、重大生產力協同布局等為突破口,持續探索飛地經濟、“一區多園”等示范性合作項目,鼓勵物流倉儲設施、大科學裝置、實驗平臺、中試生產線等共建共用,完善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的市場化合作機制。對此,要針對性建立以實際質效為導向的考核評價體系,強化對各市縣合作項目實施進度、可持續性、綜合帶動能力等的科學引導,增強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大眾網)